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?它在我们身体里是怎么“跑快递”的?为什么手指划破一个小口子,血自己就能止住?微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?这些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,正等待着“未来科学家”们来揭晓!
7月22日,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党支部联合FM91.1苏州新闻广播开展了《问问科学家·第五季》科普研学活动。本次活动带领甪直鸿运社区的近三十位充满探索欲的小学生,开启了一场关于“生命科学”与“微观世界”的探秘之旅。
生命科学讲堂:解码血液的奥秘
活动伊始,我院青年特聘教授、党支部书记蔡桓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《认识我们的血液》科普讲座。蔡教授用形象的比喻揭开了血液的神秘面纱:血液由血浆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,它们分工合作,一个负责“运输”(维持生命活动),一个负责“防御”(对抗疾病)。红细胞像一个个双面凹陷的小圆盘,里面装着神奇的“氧气搬运工”——血红蛋白。它们日夜不停地把氧气从肺送到全身各处,再把二氧化碳运回来,还悄悄帮忙维持血液的“酸碱平衡”。白细胞是勇敢的战士!淋巴细胞(如B细胞、T细胞)像“神枪手”,能精准制造“抗体导弹”等手段消灭特定敌人(特异性免疫)。粒细胞则像“清道夫”,负责大口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坏蛋。血小板虽然个头最小,但数量超级庞大(每天新生的比全球人口还多!),它们总是在血管受伤时第一时间赶到,“手拉手”堵住伤口并启动凝血魔法,快速止血。
蔡教授还分享了诺贝尔奖得主卡尔·兰德施泰纳发现ABO血型系统的故事,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伟大。生动的漫画图示让这些微小的“生命工作者”仿佛跃然眼前!
微观世界奇遇:探索看不见的宇宙
紧接着,我院青年特聘教授武迪用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,把孩子们带入了《微观世界》的奇妙领域:空气里藏着什么? 水里游着什么? 我们到底有多大?
武教授介绍了科学家观察这个神秘世界的“法宝”:光学显微镜:最基础的“探秘窗口”,让我们第一次看清细胞的模样。电子显微镜:超级强大的“放大镜”,能看清更精细的微小结构。甚至,我们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观察,探索奇妙的微观世界。武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观世界种种神奇的故事,激发孩子们对身边无形世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。
实验室闯关:亲历科学“魔法”
最让孩子们兴奋的动手环节到了!小小科学家们分成三组,在党员科研人员的带领下,开始了沉浸式的“实验室闯关”:
关卡一:微观世界探秘:亲手操作显微镜,观察神秘的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,亲眼见识课本里描述的生命基本单元。
关卡二:荧光魔法秀:见证植物细胞的“华丽变身”!通过神奇的荧光染色技术,原本透明的细胞内部结构(细胞器)在显微镜下发出绚丽的色彩,如同施了魔法。
关卡三:活体成像之旅:观看高科技的“小鼠活体成像”演示,了解科学家如何利用生物发光技术,实时观察小动物体内的生命活动,解读这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每成功完成一个实验,孩子们都获得一枚可爱的卡通知识贴纸。集齐三枚贴纸,就能兑换一张盖有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印章的专属研学证书!这张小小的证书,不仅记录着孩子们今天精彩纷呈的科学探秘,更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枚闪亮的“科研徽章”。
与科学家对话
活动最后,孩子们还见到了一位“神秘嘉宾”——我院特聘教授、资深外国学者、博士生导师邵常顺教授。
“邵教授,您小时候喜欢什么,对什么感兴趣呀?”、“邵教授,您是从什么时候起想要成为科学家的呢?”、“我也想跟您一样,当一名科学家,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家呢?”第一次和科学家面对面,孩子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,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邵教授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。
邵教授微笑地向孩子们讲述着自己的童年成长故事,“我小时候跟你们不一样,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以走进大学、走进实验室参观。我小时候在农村,上学的时候也没有接触到科学,我大学是学生物学的,在那以后,我就对于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努力学习考上了研究生,到世界各地深造,然后可以在科学领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……”
邵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,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要想成为科学家,首先需要好奇心,天上的鸟为什么会飞?我们为什么会变老?人为什么会生病?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才能深入研究。同时,做科学研究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,坚持不懈和专注……
这场揭秘生命奥秘与微观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,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科学的种子。作为国家生命科学前沿阵地的重要一员, 研究院始终秉持科普育人、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。我们由衷欣喜能够敞开研究院的大门,带领甪直鸿运社区的孩子们走进神奇的微观世界,点燃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火种。
衷心感谢FM91.1苏州新闻广播与甪直鸿运社区居委会的精心策划与组织!愿孩子们永葆这份珍贵的好奇心,在未来的科学海洋里勇敢逐梦,扬帆远航!